校园新闻

首页  校园新闻

【转载】海口街头,活跃着17支学生志愿服务队

2011年12月08日 17:47来源:本站访问次数:0点击: [打印][收藏][关闭]

周末的清晨,海口市人民公园里晨练的市民可以向海南师范大学的体育系学生学习规范的太极动作;在周末的海南省博物馆,你能听到经过专业学生们探究过的带着“历史味”的专业讲解,甚至还能来个“地区历史知识大比拼”……在海口的不少角落里,活跃着这样一支支“阳光海口”的黄马甲志愿服务队伍,他们热情、专业、规范、持续,是传播文明的“青年军”。

/

志愿者在公园为老人检查身体 《海口晚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散兵游勇编成“正规军”

据海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王华介绍,该校的志愿者历史很“悠久”,早在1995年就已经成立了海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海南省成立最早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到现在,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95%的学生是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近1.5万人。同时,这支队伍也拥有着“光荣的历史”——— 协会2001年被评为“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集体”,2008年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组织奖”,2009年获“全国关爱女孩青年志愿者行动优秀组织奖”。

正是这样一支热情的队伍,经常参加到社会中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哪里需要人手,志愿者就走到哪里,成为了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但王华坦言,这大多是“散沙”式的服务,扫地、清洗小广告,这些中学生也能做的事情,不少大学生也在做,“这就体现不出大学生的优势。”王华说,要让大学生做只有大学生能做的事情,才能打造海南师范大学独一无二的品牌。

为此,海南师范大学校团委联合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15个学院和附属中学的青年志愿者组织,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筹备和调研,各学院报送项目并且评选,进行了一场“志愿活动大洗牌”,淘汰掉不合专业、不具特点的服务项目,集中力量打造精品。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17个与海口城市人文建设相关的志愿者品牌项目,形成“阳光海口”志愿服务行动的主体,并于11月举行了成立仪式。

“我们要用1到3年时间,打造17支精品的专业志愿者服务队。”王华说,这才是大学生该做、能做的事情。


学用相扣打造“精品军”

目前,经过资源整合的海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传统的“校级协会—学院分会—团支部志愿者小组”纵向结构外,结合服务内容横向建立了17个专业志愿服务团、22个志愿服务队和10个志愿者学生社团,实现了志愿服务团队最优化组合。

这是海南省首个实行志愿服务标准化管理的志愿者组织,制定了“定岗、定责、定班、定人、定标”的“五定”志愿服务规范,有《海师大志愿服务规范手册》,有统一的服务形象,有规范的服务标准。黄色的服务马甲,时刻传递着大学生的阳光气息,也传递阳光岛专业志愿者形象。

入选“阳光海口”志愿服务行动的这17个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专业特长,这些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将所学的知识带到志愿服务中学以致用,在用的过程又发现所学不足,回到课堂中重新弥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树“师德”传“榕树精神”

“师大是师范院校,学生今后的影响与非师范类专业更大。”王华解释说,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中工作后,成绩好与坏可能只影响自己一人或者所在单位、行业,但师范类学生如果做不好,将来走上教育岗位,将会影响一大片学生,按一个班50个学生,背后站的是50个家庭,再背后是众多社会岗位和行业,影响面广。因此,师范学生的品质不能坏。“因为那是针对人生灵魂的工作。”王华说,师范生背负的责任重大,必须在上学期间塑“师魂”、树“师德”。打造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除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外,最大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社会的服务,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担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

海南师范大学校团委办公室张妍主任还向记者解说了在师大里代代传承的“榕树精神”,每一个师范学生就像是一棵独木成林的榕树,每教育出一名学生,就像榕树的一支根须,要扎根泥土,要长成大树,要福荫一方天地。这其中包含着感恩、大爱的情怀,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