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专题

人才工作专题

工作成效

聚天下英才 圆强校之梦 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海师力量

2020年07月10日  11:55 来源:宣传部、人事处 点击: [打印] [收藏] [关闭]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赋予海南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赋予了海南师范大学更多使命和担当。

    海南自贸港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必须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海南师范大学党委牢记嘱托,紧紧聚焦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以“人才强校”为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对标国际、鼓励创新、充满活力的人事制度,广聚天下英才,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圆强校之梦,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海师力量。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近三年来,海南师范大学的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抓得早、出成效,尤其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发布以来,学校放眼全球设置人才需求岗位,正在按照学校2020年全球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各级各类人才362人。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在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学习会和中心组会议上,多次学习了国家领导人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面对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快速全球化发展趋势,学校党委书记李红梅放眼大局,在党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海师必须抢抓历史机遇,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人才工作上走在前列,积极实施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广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备一定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国际交流能力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确保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坚持党管人才,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第一战略,成立由党委书记李红梅、校长林强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政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主体责任。2018年以来,学校党委每年召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题会议30次,凡人才引进的会议议题一经申报便及时研究。此外,李红梅还带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海南省2018年“聚四方之才”招聘会,并在学校建立了联系高层次优秀人才制度,要求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1名高层次领军及以上人才,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

    牢牢把握人才思想引领,海南师范大学将思政工作放在人才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把好人才引进政治审核关,将政治立场、学术规范、政治表现作为人才是否引进的首要标准;坚持把好职前职中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关,通过开展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新教师宣誓仪式、老教师荣退仪式、师德师风公开承诺活动、“园丁奖”评选等多种形式,加强广大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崇德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把好教师师德关,将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列入学校“三大服务,十大工程”之一推进建设,并出台了师德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教师师德考核办法等文件,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进修评优等重要依据,严格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推动人才制度集成创新,激发引人用人活力

    2018年4月13日以来,海南师范大学党委以遴选聘用、考核晋升、薪酬分配为抓手,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激发各类人才奋发有为、干事业的内生动力,激发学科团队聚焦目标、协同攻关的创新活力。

    对标海南自贸港建设要求,学校大力推进引才制度改革——不设国别限制,不设地域限制,面向全球招聘具有海(境)外学习经历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实行“双岗制”制度,面向全球引进优秀博士,既把他们放在管理岗位进行锻炼,又作为学术骨干进行培养;将团队作为未来人才引进和管理的方向,充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实施专家休假制度、专业技术兼职和离岗创业等制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交流、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水平;实行“双师型”教师建设制度,打通了学校与中技、中小学、企业的人才交流渠道,聘请中技、中小学和企业高层次人才到校任教并聘为硕士生导师,同时安排在职教师到这些单位挂职锻炼,培养实用型人才。

    破除“五唯”,学校扎实推进职称评聘改革——修订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文件,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对本科教学优秀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上给予更多支持;改革导师遴选办法,突出师德师风考核,推行代表作制度和同行评议制度。

    加强教师目标考核管理,学校积极推动绩效工资改革——修订岗位设置管理办法,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内部活力;将绩效工资与二级单位目标考核结果及教职工个人业绩挂钩,有劳有得,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奖优罚怠;实行多元化薪酬制度,根据人才工作实际,分别采取协议工资制、年薪制、月薪制、周薪制等方式,按劳取酬。充分利用目标管理制度,完善学院人才工作评价激励机制。

求贤若渴,广纳“高精尖缺”人才

    近年来,海南师范大学采取有效措施,围绕学科发展重点,结合学校人才短板和需求,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提升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学校坚持统筹兼顾,做好国内人才引进工作,大力引进培养紧缺专业人才——设置特聘职位,对不需入编的紧缺人才实施聘期管理和协议工资,通过灵活方式吸引集聚岗位急需的高层次特色专业人才;强化博士后作为学校“人才战略储备库”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才架构,遵循培养、引进、使用三者并重的原则,遵循本土人才、海归人才和省内人才、省外人才并用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增加存量人才和增量人才的叠加优势。

    学校坚持国际视野,做好国际人才引育工作——创新建立“海(境)境外院士工作站”,利用海(境)外院士资源,吸引海(境)外众多国际高端人才;深化和拓展“海(境)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支持人才和项目国际合作交流;积极与国(境)外机构开展人才、技术和项目合作交流;实施学生国际交流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换互读,并鼓励符合条件的学院、科研机构接收培养国际生;扩大博士后招生规模,加大外籍博士后招收力度。

    学校创新“候鸟型”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学院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通过项目合作、科技咨询、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柔性使用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允许内地高校教师到校兼职兼薪、按劳取酬,特别鼓励退休教师发挥个人专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基地、科研单位设立研发岗位柔性聘任专职或兼职研究员。鼓励二级学院根据学科需要,按照学校政策有序柔性引进国内外著名学者、重要研究机构和期刊负责人支持学校学科建设。

    学校用良好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留人——从过去每年人才专项经费不足3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大幅度提高人才引进的安家费、购房补贴和科研启动费,安排符合条件的人才担任二级学院院长或副院长职务;将新进博士高聘为副教授3年,博士后直接认定为副教授,同时实施专家休假制度为他们充电提升创造条件,在有限的住房资源中为引进的优秀人才提供周转房,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腾出编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解决人才配偶工作。此外,学校还帮助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园入学,解决他们来校后的后顾之忧。

打造优越平台,助力人才成长

    为给人才建设发展搭建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构筑人尽其才的广阔空间,海南师范大学采取有效举措,整合了学校、政府、企业和国际资源。

    学校打造良好的培养平台,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预备项目团队,对具有成长潜力的青年英才进行3至5年的培育计划,每人资助不少于30万元,同时资助有成长性但未入选“海南省人才计划”的创新创业团队;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对基础教育人才和研究人才的稳定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从事基础前沿研究的高层次教育人才,给予专项支持。

    学校创造良好的教育培训平台,与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携手,开展定向博士培养,安排学校教师做6至12个月的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素养。

    学校搭好科研创新平台,整合协调编制、资金、场地、招生指标等资源,投放到生物、激光、大数据等重点建设领域,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等15个新型智库。

    此外,学校还搭好服务海南基础教育融合平台,与儋州共同建立了“海南省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试验区”;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平台,以海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孵化高科技企业13家;搭好国内国际合作平台,与海口等地方政府、北京师范大学等内地高校开展合作,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等82所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注重打造优秀团队——将团队作为未来人才引进和管理的方向,截至目前共引进人才团队2个:以曲轶研究员为首的“激光应用人才团队”和以廖波教授为首的“大数据人才团队”。其中,“激光应用人才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10余项,同时建立了产业化孵化基地,极大提高了海南省在激光技术与光电功能材料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水平,有力推动了海南省低碳制造产业的升级。

栽下梧桐木,英才尽荟萃

    据统计,自2018年4月13日至今,海南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32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20人、正高职称的42人,拔尖以上人才77人,国家级人才20人,柔性引进院士11人。

    在院士工作站建设方面,2017年12月,海南省院士工作站(数学)在海南师范大学揭牌成立,这是学校首个院士工作站。该院士工作站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合作研究,集中力量解决我省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涉及的数学建模、大数据分析、科学计算中的重大问题。

    2019年8月,学校成立海南省第一个人文院士工作站,为海南省建构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与教育的交流平台,助推海南省人文基础学科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高水平人才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的步伐还在不断加快——2019年,海南师范大学再次成功申报10个院士创新平台,其中外籍院士创新平台4个;2020年,学校拟新建立院士创新平台10个,目前已有11名院士与学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学校拟面向全球招收20名博士后工作人员,他们享受全职教师同等待遇,待遇条件居全国前列、海南首位……

    此外,海南师范大学秉承“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的用人观,根据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创新选任用人机制,将专技岗细化为教学岗、科研岗和教学科研并重岗,根据人才实际分配到相应岗位,让他们充分释放才华和能力,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添砖加瓦——

    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隋丽娟连续参加央视国际频道《快乐汉语》语言与文化国际推广项目,将教学成果由大学课堂推广至公共讲坛、电视观众以及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区域。

   生命科学院研究员王旭初从事植物蛋白质组和功能蛋白研究,2018年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19年受聘海南省委省政府重点联系专家,成为我国植物蛋白质组研究领域年轻有活力的科学家之一,在国际国内植物蛋白质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此外,学校还整合了12个教师团队,涵盖了教育、文化、体育、油气、海洋、低碳制作等领域,这些团队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如,2017年研究员李森领衔的团队成功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8年教授林强领衔团队的“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海南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创新团队”、“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改革与创新团队”、“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研究团队”等三个团队成为2020年首批海南省“双百 ”人才团队,海南师范大学“自贸港跨境电商物流研究团队”、“海南自贸港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控研究团队”、“热带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团队”、“海南自贸港文学与文化研究团队”等四个团队成为全省100个储备人才团队 。

人才聚则事业兴

    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有力提升了海南师范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学校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专业硕士点9个;2个学科入选海南省A类特色重点学科,5个学科入选海南省B类特色重点学科。

    近5年,学校教师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学生荣获 “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获得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国家级一等奖46项。

    在数据科学与智慧教育、定点精准扶贫、热带药用资源化学研究与应用、激光技术与应用等方面,学校同样成绩斐然: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22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1项,贝勒龟类保护国际奖1项。

    学校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服务海南基础教育,大力推进“双五百”人才工程,为海南培训师资十万余人次;扎实开展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帮扶计划,选派博士教师对口帮扶陵水、琼中、儋州等县市幼儿园75所;实施“海南省乡村教师支持服务计划”,为乡村培养“留得住、干得好”一专多能师资798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专项计划”,培养中学教师6000多人。

面向未来,海师再发天下英雄帖

    未来五年,海南师范大学将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举措,激发引人用人活力,广招海内外人才,打造人才建设开放新高地,争取在3至5年内,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到2000人,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并且结构合理,争取多引进或培育出与国际接轨的大师级人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师资人才队伍,为学校发展、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字:罗璠 曾丽芹 黄海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