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校园新闻

校园新闻

李红梅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海南师范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07月02日  10:14 来源:中共海南师范大学委员会 点击: [打印] [收藏] [关闭]

牢记使命  凝心聚力  改革创新

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海南师范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党委书记  李红梅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国共产党海南师范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是更名海南师范大学后我们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

 

    大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回顾和总结更名海南师范大学后尤其是近五年来党委的工作,分析当前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新形势,明确我校今后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一个强有力的党委和纪委领导班子,并进一步动员和凝聚全校共产党员与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为把我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海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回顾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持续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抢抓机遇、锐意改革,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2007年学校更名为师范大学,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大学建设,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4年海南师范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5年被列为海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一)持续推进党的建设,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全面加强

 

    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办学指导地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能力建设,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加强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建立了党委书记和校长定期沟通制度、校领导碰头会制度,认真落实谈心谈话制度。科学调整了二级党组织设置,出台《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工作规则》,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内主题教育成效明显。

 

    ——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建研究中心,强化和规范“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党建工作制度、机制建设以及理论中心组学习、领导带头讲学、干部述学、调查研究等制度,出台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等文件,落实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精心组织各类会议、文件的宣传学习,特别是近年来高度重视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年均学习达15次以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初见成效。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设立了23个分党委、4个党总支和97个党支部,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全面顺利完成了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换届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五年来共选拔任用了21批次中层(处级)干部,并顺利解决了处级干部超职数配备问题。扎实开展了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党费收缴专项检查、干部档案清查和个人有关重大事项报告核查等工作。加大干部考核评价,启动并完成了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和中层班子、中层干部届中考核工作。加强和规范党员发展工作,5年来共发展教工党员72名、学生党员4607名。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学生工作部和研究生学院党委,细化责任清单,重视思想引领,理论宣传更加系统深入。研究出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细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发挥首批试点优势,全力推进部校共建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工作,协力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加强教风、学风和学术诚信建设,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一批先进典型。与省委教育工委和兄弟院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出台《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办法》,每年年初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与二级单位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年度考核的指标体系,全面落实“一岗双责”“一案双查”。突出问题导向,持续推进历次主题教育的问题整改落实,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师生的若干规定》,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和评比表彰,压缩“三公”经费,加强对领导出国出境行为的管理,清查行政办公用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二十条规定。成立督查督导办公室,出台党委决议执行督办和督导工作制度;深入开展“庸懒散奢贪”专项整治行动,一批群众关注的问题得到了回应和落实。系统梳理“三重一大”及民主科学决策等规范性制度103项。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和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特别是桂林洋校区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落实“三转”要求,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坚持挺纪在前,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对个别单位管理不规范问题责令整改,对工作失责人员实行问责。

 

    ——群团工作取得新进展。稳步推进基层团组织“强活力”工程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团的组织建设得到有力加强。大力实施思想引领“六个一”工程,以特色品牌、先进典型等为依托,唱响主旋律,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平台,营造了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一批在全省高校中有很大影响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标识。努力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海师蓝马甲”成为全省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统战、离退休工作不断加强。注重优化统战工作方式方法,完善统战工作体制机制,拓宽学校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建言献策渠道,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学校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效明显,民进海师支部获评“民进全国社会服务先进集体”。多措并举,把老干部党委建设成为了服务老同志学习的主阵地、凝聚老同志思想的精神家园、发挥老干部作用的桥头堡。利用老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凝聚和释放正能量,服务学校发展大局。

 

    (二)强化党建引领,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党委紧紧围绕中心任务抓党建,谋全局、抓改革、促发展,在推动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上开拓了新境界,在重点领域改革、特色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在确保稳定、促进和谐上取得了新成效。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抓手,努力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优质教学资源体系。新增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获评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其中1门课程同时获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得全省唯一的教育部高等教育类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卓有成效,获教育部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1项。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改革,推动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每年设立100万元基金扶持师生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支持学校实验室对创新创业活动开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5年来共有648名学生获得245项全国各类学科竞赛奖励,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良好,顺利通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成功获批海南省首批专业学位硕士联合培养基地;新增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入选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首批试点工作单位,2门课程列为省研究生改革试点课程。

 

    ——强化学术兴校战略,科研学科实力不断增强。深化校内科研体制改革,学校科研实力显著增强。5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15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前期基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34项,承担省部级项目47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8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6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4390篇,出版学术著作245部,获授权专利49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态学等4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博士学位点零的突破。构建了以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为核心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的学科建设体系。以实施“2011计划”为契机,搭建了一系列科研创新平台,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创建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的新型智库3个和协同创新中心3个,初步形成了部、省、厅、校多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体系。

 

    ——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坚持党管人才,不断调整人才引进政策,优化用人工作机制,成功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培育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优秀团队。五年来,共引进教师289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1人,博士153人,资助教师攻读学位、到名校做访问学者及公派出国留学累计141人次。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类专家48人次、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博士学历人员从114人增加到305人,在具有博士学历、高级职称人员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60%。

 

    ——主动对接社会需求,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继续实施“播种希望”行动计划,高质量完成“国培”、“省培”等培训任务,5年来共培训各级各类教师74000人次。牵头建立海南基础教育联盟,帮扶万宁、陵水等市县的幼儿园建设。指导附中开设“初高中一体化实验班”,科学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社会各界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大力开拓培训市场,培训人数累计超过2000人,打造继续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率先在全省出台《关于促进师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掀起创新创业热潮,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得到李克强总理的称赞。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为抓手,完善孵化链条,截止目前已有143家企业入驻大学科技园,产值约4700万元,入园企业转化技术成果22项,申报知识产权80项,培训师生及社会创客累计7500多人次。园区企业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惠及农民800多户。以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海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为主要基础平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理论阵地作用。作为省人大常委会唯一的本科高校立法联系单位,主持了多部海南省地方性法规的起草工作。海南特色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的开发利用、水污染控制、“互联网+”应用、外来有害物种防治、环境监测和评价等研究领域的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实现了转化与应用,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灵活多样的社会服务体系。

 

    ——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学校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儋州市、陵水县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工程,国际合作与交流态势良好。经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留学生规模稳步扩大。近五年共招收国际学生3100人次,其中学历生从无到有,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初步建成了涵盖从语言培训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留学教育体系。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和华文教育基地建设卓有成效,组织培训项目49项,培训人数超过6000人。其中,培训外国本土师资1673人,培训汉语教师志愿者1371人,已累计向外派遣中方教师及志愿者近1000名。2015年,在马来西亚新建了一所孔子学院。

 

    ——落实现代大学制度,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颁布了学校章程,并以此契机,进一步理顺了学校内部各种关系。在学校层面坚持和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在学院层面落实并完善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上下贯通、相互衔接、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出台学术委员会工作规程,进一步完善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的体制、制度和规范。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出台依法治校工作实施方案和实施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法治校园建设和校园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六五普法验收成绩优异。“一校多区”延伸管理和校院二级管理不断优化,桂林洋校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办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强力推进桂林洋校区建设。投入近9亿元,完成土地征收近2000亩,顺利办理一期建设用地土地证,年底将完成全部土地征收任务。新建教师周转房、体育综合训练馆、11—14栋学生公寓等项目。目前桂林洋校区已建成建筑面积达到25.6万㎡,入驻11个学院11700名学生。累计争取到预算外资金约10亿元,有效支撑了学校发展。近5年累计投入2.2亿元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全校仪器设备总额达3.66亿元。图书文献资源日益丰富,有效保障了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信息化校园建设,实现两个校区网络万兆高速互连,校园无线全覆盖。建成了多层次、高品质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初步实现校内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统计智能化。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服务师生举措扎实有效。积极推进后勤改革,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强力推进校园安居工程,校内391套教职工住房已全部交房,完成桂林洋校区138套教师周转房建设,解决了遗留10年的佳宝花园拍卖处置问题,办结了怡园89套公有住房部分产权向全产权的过渡手续和金花园19套房屋产权证,困扰学校长达十几年的住房不足问题得到缓解。不断提高教职工的酬金待遇,教职工薪酬标准实现了大幅提升。实施《学生见面会制度》、《校领导直接联系专家和优秀人才制度》,进一步密切了领导干部与师生员工的沟通联系。高度重视学生困难与问题的解决,每年以 “奖、勤、贷、补、助”等方式资助学生。在财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就业工作。积极落实老干部的各项生活待遇,帮助解决老干部实际困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积极开展“双创”工作,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

 

    此外,群众观点和民主管理精神进一步发扬,档案工作、卫生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体育工作、校友工作、附属学校的发展等也迈上了新台阶。

 

    各位代表,同志们,总结更名师大后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成绩的背后,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统领全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思想理念,不断凸显党在学校办学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提高党建工作的成效和水平。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政治根基。

 

    ——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聚焦师生的成长成才,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积聚正能量,为学校办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发展合力,通过师生智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推动事业发展。这是学校办学的立命之本。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敢为人先,大胆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以解放思想促观念转变,以观念转变促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这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先导因素。

 

    ——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始终保持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要求,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敢于并善于抢抓一切发展机遇,不断追求卓越,从而实现一个又一个跨越式发展。这是学校办学的制胜法宝。

 

    ——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地方,彰显特色。紧密联系海南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和区域特色,凸显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举。

 

    ——必须始终坚持和谐稳定,凝聚人心。天时地利人和,积极宽松的内外部氛围、和谐稳定的内外部环境,是保证我们人人能够心情舒畅、充满活力,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这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前提。

 

    回顾过去这5年,我们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得益于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学校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拼搏,得益于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海内外各界人士,向全校共产党员和全体师生员工,向长期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的各位老师,向离任的党政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海内外校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面对新形势,我们广大教职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还不强,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任务要求;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办学的特色还有待进一步凸显,人才培养质量还须进一步提升;整体办学条件仍有待改善,公共服务体系还要进一步改造升级,桂林洋校区的建设任务还很重;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还有待优化,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较为缺乏;整体学术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有待提升,现代大学治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国际化办学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党建科学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等等。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实事求是,迎难而上,努力探索,在实践中通过改革和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我们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党和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立高教强国、实施“双一流”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省委、省政府对学校办学给予鼎力支持,将“推进海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支持海南师范大学加快建设”写入《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支持海南师范大学实施省部共建并参加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写入《海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桂林洋校区建设已纳入全省“十三五”重点项目建设行列,这些都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发展形势和高等学校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大考验。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与使命同在。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在未来五年全力以赴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切实承担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一)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党建引领下,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紧紧把握省部共建契机,以“三大服务、十大工程”为抓手,对接海南省“十二大重点产业”培养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学校的发展理念是:

 

    坚持师生为本,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坚持依靠广大师生办学,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师生。

 

    坚持立德树人,以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文明礼貌和心理健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消除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增强学校发展源动力。

 

    坚持开放协同,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拓宽对外交流合作渠道,推进资源开放共享,实现一举多赢多利,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与人才培养。

 

    坚持统筹全局,抓好顶层设计,统筹各项工作,统筹校内外优质资源,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求全局之利和全局之效。

 

    坚持特色发展,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继续彰显办学特色,强化办学优势,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遵循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定位,努力抢抓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主动适应国家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奋力开创省部共建大学建设新局面,争取到2020年,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创业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大学先进水平。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部分专业办出特色;服务地方发展取得标志性成果;桂林洋校区整体建设基本完成,办学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善;学校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开放办学、信息化、校园文化、管理服务处于全国师范大学中上水平。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未来5年学校将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整合资源,做强做优教师教育,突出“海师特色”。继续推进协同发展的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全面加强对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入职指导和职后跟踪的一体化教育,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师范生培养目标体系,培养一大批具有教师情怀、相邻专业贯通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深入推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在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附属学校建设,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打造海南基础教育模范学校,提升服务与引领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的理论话语权和实践影响力。整合资源,全面推进教育学学科建设,力争将教育学一级学科建成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加强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到2020年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课程与教学论师资队伍。瞄准边远地区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精准发力,改进“双五百”人才工程项目和“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工作,积极推进海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创设符合我省需要的教师发展新型项目,全方位开展辐射全省基础教育的教学、科研、实习、培训合作,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品牌效应。加强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的互促并进,整体提高培养培训的质量与效益。

 

    ——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海师质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开展“中国梦”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师生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加强思想文化引领,努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综合素养全面、言行举止文明的具有鲜明海师特质的学子。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破除束缚学校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活力。坚持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完成大类招生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以此带动其他领域的综合改革。探索校企协同、教科融合等培养模式。推进“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性、多样化、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方式。充分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一批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立本科招生专业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构建面向海南产业发展急需和服务“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旅游产业、互联网产业、特区文化产业等领域,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应用人才。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

 

    ——协同创新,提升科研学科水平,增强“海师实力”。发挥“三大优势”,聚焦十二个重点产业、六类产业园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域旅游、美丽乡村等重大课题,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实施新一轮学科布局与体系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创新团队,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的学科,形成科学合理的高水平学科建设体系。聚焦国家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充分释放“科技+”的强劲动能,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重点依托海岛、海洋、热带等资源,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发扬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突出特色研究,提升整体学术水平,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南海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新建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开放共享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具有海南特色和国内外影响的协同创新中心、新型智库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展应用研究和重大决策咨询研究。

 

    ——完善机制,提高整体师资素养,培养“海师名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和凝聚一批活跃在国际或国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及我省重大战略需求的学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高层次人才战略,培养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的途径,适当返聘优秀人才,激发高层次人才队伍活力。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实施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有计划安排在职教师到中小学、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培养和造就一支“四有”名师队伍,并积极宣传名师名言、名师事迹,形成崇尚学术、崇敬名师的氛围,树立海师形象。

 

    ——扩大开放,强化对外合作交流,打造“海师品牌”。全面确立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拓展与境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逐步拓展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网络,在合作形式和深度上再上台阶。扩大留学生培养规模,充分利用现有政策,争取在5年后留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实施学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扩大校际学生交流,遴选1-2个专业作为学校教学国际化改革的试点,建设一批双语示范课程。搭建国际学术平台,合作共建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平台,组建与国际接轨的协同创新中心,争取产出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实施“海外名师引进计划”,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琼属华人华侨人才研究与开发工程,努力争取华人华侨、乡团联谊会对学校办学乃至海南发展的支持。扩大汉语推广师资培训规模,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孔子学院中国文化的传播内容。

 

    ——传承凝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扬“海师精神”。深入挖掘学校办学传统、育人理念的精神内涵,千方百计凝练升华“海师精神”,推出更多的模范教师、优秀学子,用“海师精神”和先进事迹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学术科技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具有鲜明海师特色的实践育人活动品牌。积极推进体现学校特色的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和校园人文、自然环境建设。加强法治精神普及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营造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加强海南本土特色文化研究和教育,积极传承创新海南区域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影响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精神文明和学校事业协调发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抓手,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空间,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主动作为,服务海南地方发展,体现“海师担当”。深化产教研融合,着力提高对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形成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深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教育、科技创新、培训和产业孵化集聚区。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规定,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优秀实用人才。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实行对口科技帮扶,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实现“造血帮扶”。坚持“志智双扶”,帮助对口帮扶村实现从贫困村到文明生态村的转变,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异的教学科研成果引领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落实并逐步扩大与海口市、儋州市等市县的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校地合作服务机制,提高合作办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依法治校,构筑现代治理体系,创建“海师范例”。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及时总结,促进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推进办学民主化进程,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探索新型民主管理模式和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落实学校章程,继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切实将学校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充分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组织在民主管理、决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党务校务公开,切实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逐步建立完整清晰、易于查询的机关各部门职能清单,强化机关各部门的规划、指导、监管与服务职能。进一步理顺校院的关系,推动“放管服”,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提升学院自主决策和治理能力。进一步优化“一校多区”形势下延伸管理的有关体制机制,提高管理的效能。进一步规范绩效管理,完善按劳计酬、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机制,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

 

    ——统筹推进,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夯实“海师基础”。多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基本完成桂林洋校区建设。稳步推进龙昆南校区改造调整,校区布局和功能分工更趋科学合理。筹备校友基金会,凝聚校友爱校合力。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全力争取全方位实现网络现代化管理,让在校师生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学习和各类服务功能。依法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重视发挥图书馆服务和支撑教学科研的重要作用,建成桂林洋校区图书馆,完善协调统一、布局合理的多层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文献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

 

    ——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增进“海师福祉”。推进后勤综合改革,努力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职能部门监管”的保障体系,提高后勤服务专业化水平。推进新一轮“安居”工程,在桂林洋校区新建教工周转房,积极争取优惠团购或合作建房,全面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想方设法增加办学收入,创造条件增进教职工福利。继续完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机制,保障基本民生。逐步完善文化、运动场馆和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促进教职工之间的沟通联系,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积极回应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诉求,全力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着力解决空调进宿舍等学生关切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完善定期通报、专访慰问、领导干部联系老干部等制度,充分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完善助学体系,推进助困助学育人。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锻炼健康体魄,造就健全人格。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今后五年,学校党委要坚持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准确把握中央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和坚定决心,对标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的重点工作任务,紧紧围绕“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总要求,切实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持续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的领导不弱化、党的建设不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乏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组织保证和事业引领。

 

    (一)全面加强以理论武装为重点的思想建设

 

    ——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筑牢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坚持和创新党内学习制度,以校院两级党组织中心组学习等制度为主要抓手,定期开展集体学习;全面加强党校建设,坚持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和党员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内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分析研究制度,加强党建理论研究中心建设,组织专家学者和党务政工干部,重点围绕中央重大战略思想和高校党建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课题开展研究,实现党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的讲话和刘赐贵书记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和各类宣传媒体的综合优势,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效管控“九大平台”。强化互联网等思想理论引导,创新“互联网+思政”工作,挖掘校园榜样,坚持典型引路,坚守底线思维,积极传播学校事业发展正能量。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和干部作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引领,落实中央和省委群团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学校群团工作改革创新,强化各级群团组织和群团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完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体系,健全大学生思想引领、社会实践、济困助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六方面工作体系,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全面加强以固本强基为重点的组织建设

 

    ——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党务工作激励保障机制,在固本强基上下功夫,形成大抓基层、严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紧抓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分党委(党总支)的工作体制和决策方式,更好地发挥分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积极探索党支部设置方式,把党的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单元拓展;落实基层党组织定期换届制度,探索专业技术人员兼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公推直选”改革,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坚持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过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书记为党员上党课制度,抓严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试行中层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强化任期目标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二级党组织中推出体现共性和个性结合的年度“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把党建工作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把“两张皮”变成“一股绳”;在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标准化建设和“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创新。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职务退出的工作体系;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强化党委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规范程序操作,选好配强干部队伍;坚持好干部标准,科学精准选人用人,积极做好统战工作,完善新形势下统战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深化干部任期制、轮岗交流、挂职锻炼、校内外培养输送贯通的机制,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推动从严管理干部、监督干部常态化,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落实干部提醒、函询、诫勉实施办法,规范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树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导向,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工作督办和问责追究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严格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监督,有效管理流动党员;试行党代会年会制和党代表任期制,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重大决策论证评估和征求意见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落实《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要求,拓宽党员受教育渠道,构建党员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创评“党员示范岗”,完善党内评议表彰,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创新。

 

    (三)全面加强能服务敢担当为重点的作风建设

 

    ——巩固主题教育成果,驰而不息改进作风。突出问题导向,采取切实举措,防止“四风”和“不严不实”问题反弹;巩固和深化历次主题教育活动成果,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持续推进牢记宗旨改进思想作风、善于学习改进学风文风、求真务实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改进领导作风、克己慎行改进生活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创新创业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政策千条万条,不落实就等于白条”,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亲力亲为抓落实,带动广大党员群众苦干实干,使“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成为特区精神的生动诠释。

 

    ——强化服务担当,以作风转变的成效推进各项工作严实开展。强化机关服务基层,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紧盯老问题,关注新动向,加大对干部“慵懒散拖”及“不干事、不担事”行为的问责,对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应付中央、省委、学校党委决策部署的,严肃问责;以为党聚人才和改进领导作风为目标,拓宽校领导直接联系各类专家和优秀人才的渠道;以党建为引领,全力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努力打造全省教育扶贫典范;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全面推行“党建带团建”工作,党组织通过“带”来推进团组织的“建”,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全面服务。

 

    (四)全面加强以从严管党治党为重点的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聚焦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积极构建和不断完善上下贯通、相互衔接、务实管用的党建四大方面制度体系:着眼于健全党的组织制度体系,重点完善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党委工作、党内选举、党内监督等制度;着眼于构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重点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挂职锻炼、激励保障、能上能下、从严管理干部等制度;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重点完善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党支部“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生活会、党内民主、党内关怀等制度;着眼于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人才制度优势,重点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创新集聚人才体制等方面的设计。

 

    ——狠抓制度落实。大力加强法纪法规教育,引导师生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制度法规意识,努力营造以执行制度为荣、以违反制度为耻的良好风气;将制度创设的过程变成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并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使制度最大程度地体现师生员工意志,增强制度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适时建立上下结合的监督体系,建立一套反映灵敏、反馈及时、调控有力、高效运转的推动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五)全面加强以惩防结合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以防为主。廉洁也是生产力,只有干部干干净净,事业才能顺顺利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及制度创新,推进源头治理,尤其要构建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规范权力运行。

 

    ——强化正风肃纪。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领导干部以上率下、群众支持参与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严从实抓好党内监督,使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重拳反腐,形成震慑,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党章党规党纪,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严肃查信办案,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始终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震慑一片,使干部、教师脑中有红线、心中有底线、行动有界限。

 

    ——加强纪检队伍建设。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配备、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执纪、问责的履职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

 

    各位代表,同志们,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是全面建成国际旅游岛、建设美好新海南、实现“三大愿景”的攻坚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发扬勇挑重担、敢闯难关的担当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抢抓机遇的创业精神,继续发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