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

雅与俗

2005年11月20日  10:59 来源:本站 点击: [打印] [收藏] [关闭]

    自从伯牙子期的故事发生以来,高山流水似乎成了知音的一个默认标识。于是后来又有了许多为知音而亡的美丽传奇:江南的一位有名的歌妓唤做绿珠。她在知音被追杀后三天沐浴静香坠楼而亡。许多时候,她以及他们唯美而绝。
    对于知音的惟美理想,犹如我们对于作品雅与俗的认知。文学作品有诸多风格,流派尚且不说,单只风格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在纵多风格中很难说何为好何为奸——幽雅清新,淡薄洒脱,寂寞忧伤,或者沉默隽永或者雍容华贵或者傲气冲天,或者大气如浩瀚大海或玲珑如一只贝壳,或不合时另类无比,或平淡温馨,明月清风。
    文学雅与俗之于人的认识,正好象天气的好坏至于人的心情。温和人喜欢温和的阳光下睡着一只懒猫;暴虐的人更倾心于飞沙走砾的道路上折断的树枝。天雨了,心便跟着雨,因为此刻心在雨。心晴了,那么天也便会晴。当然更多时候我们会居于陶然之居,避烦忧与不易见烦忧的悠闲之处。一本书,一壶香茗。一副自在的神情。陶然于书中的陶然,愤恨于书中的愤恨,释然于书中的释然,流浪于书中的流浪。于是雅俗已经不再重要,混淆了界定,雅俗为俗,俗便为雅也。譬如作家们的心态吧。鲁迅是大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贾平凹在文章评价自己的《废都》时说:“其实人生本来就是被别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罢了——有谁可以肯定的说,贾平凹先生就是大俗吗?
    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方鸿渐,人家是博士,可仍旧不可摆脱红尘的烦忧,那么他就俗吗?象主人公一样,钟书先生一生深居简出潜心学问,是为大雅,而钱老终其一身却未在中国文学上离下一个名姓,有谁可以冒昧的问,钱先生俗吗?
    其实,文学之于认知,就仿佛是灵魂之于肉体。雅,何其为俗?俗,何其为雅也?时光并不风逝。是我们飞逝罢了,物是人非间,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看待他们以及自己,便雅俗共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