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题 | 海师校史人物志

发布时间:2019-11-14 23:12:24来源:本站

      海南师范大学创办70年来,数历分合,几经风雨,一步步发展壮大。风云际会,初创艰难,符致逵教授借人才涌入琼岛之机,创办海南师范学院,开启了我校办学的历史 时贤俊彦,荟萃海岛,康白情、王先进、徐光仁、雷香庭、符孔遴等一批文人学者汇聚海师,共襄其业。解放琼崖,烽火连绵,时局动荡,学业难安,范会国校长多方奔走,恢复学校的教学秩序,确立了我校作为海南教育中心的地位。高校院系调整,学校艰难发展,陈序经先生心系海师,全力护持,使学校得以保留,并发展壮大。回顾历史,正因为有无数先辈关心海师,为海师的发展呕心沥血,海师才能有今天的成绩与发展。他们是海师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每一个海师人的骄傲。

1.海南师院的创始人——符致逵

 

 

校庆专题

 

符致逵(1900~1968)字镇禹,海南文昌市南群村人。农业经济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硕士。

历任朝阳大学、华北大学、东北大学、民国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以及福建省立农学院院长。1947年宋子文等人发起成立“私立海南大学”后,他积极响应,曾出任私立海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为当时的海南教育事业和海南大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9年5月,出任海南特区行政公署农业顾问;7月,任琼崖师范学校校长。1949年的琼崖师范仅为中等师范学校,无论从学校实力上,还是从影响上,都无法与当时已有的海南大学、海强医专和迁琼的长白师范学院等学校抗衡。恃才傲物,不愿。屈居人下的符致逵不愿琼师长期作为最高学府的光环就此旁落。长期担任多所大学教授并曾任福建农林院长的符致逵,决心利用其自身影响,抓住大批高级知识分子涌进琼岛的有利时机,发挥琼师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声望,另起炉灶,创办新校,与之较量。他积极罗致了符孔遴、杨焱、林猷芬、陈绍经等一批琼籍教授和陈千钧、王先进等大陆学者,以及谢振民、廖秉真等政界新闻要人。1949年秋,万事俱备,符致逵在崖师范学校内宣布成立“国立海南师范学院”,并正式开始招生。1950年2月,他被任命为海南师范学院首任院长兼琼崖师范学校校长。

 

2.享誉京师的数学家——范会国

校庆专题

范会国(1899~1983),字秉钧,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田墩村人。巴黎大学理化科硕士及数理科博士。中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

      1919年就读于琼崖中学。在校期间,埋头苦读,博览群书。时值“五四”运动,范会国深刻感知“弱国无外交”,积弱挨打的道理,从此萌发着“科技兴邦”的观念。1920年,他以海南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在里昂大学学习八年,受国际数学学会主席比加教授的器重,获数学博士学位,接着又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获巴黎大学研究院数理博士学位,留校从事研究工作。然而,爱国情怀、科技兴国观念,促使他回归离开十年的故国。

     1930年归国后,范会国先后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即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大同大学等名牌大学教授数学。他的学生中有华罗庚、陈建功、钱学森、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健雄(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吴新谋(数学家,中国偏微分方程研究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电脑大王”王安、香港船王鲍玉刚等。

 
      1948年他应海南同仁的邀请回到海南,为解决家乡第一所高等学府(私立海南大学)的师资、资金等问题做了大量工作。
 
      1951年,受中共海南区委第一书记冯白驹之命,范会国被委任为海南师范学院院长。当时海南刚解放,百废待兴。他上任后,致力于恢复学院的教学秩序。他一方面致力于开展学校的教学建设,另一方面他利用自己海南参事室参事的身份,为恢复学校的教学秩序四处奔走。在他的努力下,当时驻扎在学校的解放海南的军队迁出借住的校舍,学校的教学建设逐步跟上当时全国的步伐,再加上他的身体力行,亲自抓师生的思想教育,学校在当年底结束了混乱状况,教学走上了正轨。海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建设,并确立了我校在海南教育的中心地位。
 
     1953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他辞去海南师范学院院长等各种行政职务,前往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3.“五四”新诗的开拓者——康白情
校庆专题
 
 

白情(1896-1959),原名梓纲,命名树嘉,曾用名叔良、洪章,字白情,以字行,四川安岳县来凤乡人;中国白话诗的开拓者之一;毕业于北京大学。

      1918年秋,与傅斯年、罗家伦等人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康白情及“新潮社”成员参加了这一运动;并于同年7月召开“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大会;同年创办《少年中国》月刊,由李大钊、康白情负责编印;1920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在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任教;建国后,康白情先后在广州、海南的高校担任教授;著有诗集《草儿》、《河上集》等。

 

      康白情在古典文学方面有着不错的造诣。在考取北京大学时,国文和英文均获第一。虽然康白情是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和那个年代的大部分学者一样,他从小读的仍然是四书五经、史传诸子和文章诗词。即使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他仍然没有放弃旧体诗的创作,甚至迎来了其旧体诗创作的丰收。

 
      1952年8月,康白情从华南联合大学调至海南师范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海南师范学院改为海南师范专科学校),任文史系(后改为中国语文科)教授,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凭着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他教学时从不备课,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虽然曾在国民政府中任职,但进入新中国的康白情并不愿意再投身政治。然而他解放前的一些经历,在而后的每次政治运动里都有交代不完的材料,反省不尽的过错。
 
      1952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康白情在海南师专教工第二组学习,花了很长时间写他的《忠诚老实材料》,其中:(一)关于反共的材料,(二)关于反动的政治关系,(三)关于黑社会组织,(四)关于腐化生活,对他过去的生活和思想再次进行了清理。同时也对残存的武器、证件、证物等进行了清理。
 
      1953年夏,苦闷中的康白情作五言绝句《读〈湘君〉〈湘夫人〉》:“美人年八十,瑶瑟怨正多。白头成虚誓,吾欲叩香娥!”(载《作品》1957 年 6 月号)
 
      1953年秋,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决定将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合并于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海南师专停办。康白情随时任校长范会国等27名教职工及语文科36名学生并入华南师范学院,任中文系教授,直至退职离校。
 
      1957年“反右”时,康白情被划为右派分子。
 
      1958年5月,他退职离校。在去重庆途中,行至湖北巴东港,因病不治,终年63岁。
 
 
4.治学严谨的史学家——陈千钧
 
校庆专题
陈千钧(1904-1997),原名起予,广西北流人,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顾问。陈千钧出身于书香世家。1926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管。抗战爆发后,陈千钧与梁漱溟、钱仲联、饶宗颐、周谷城等著名学者受邀至迁于桂林的无锡国专任教,并担任图书馆主任。在桂林无锡国专任教期间,其住所门巷矮小,道路狭窄,连车都无法通过。然而在简陋的三层蓬阁中,他却“能藏万卷书”,与其父兄苦心收集,坚守一方心灵净土。
      1949年秋,应符致逵教授聘请,任国立海南师范学院文史系教授。
 
      陈千钧声音低沉,上课时,以其特有南方音调朗读课文,抑扬顿挫,与课文的思想感情揉合在一起,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主张“人治无为,故能使众为之”认为只需要完成任务,做好本职工作,至于其他方面,则自由发挥。因此,他“只管耕耘,不管收获”,倾尽全力教授学生知识,为每个学生创造宽松有利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都能快乐学习与成长。
 
      陈千钧开朗健谈、幽默风趣,从来不摆架子,非常乐意与学生交流。他的学生曾回忆说:“陈先生见到石头都能说话”。
 
      虽然陈千钧非常平易近人,但治学上却极为严谨,而且秉持着“干坐冷板凳”的研究态度。他常常手不释卷,每天做一点札记,每天记一点收获,日积夜累,厚积薄发,写成了《韩飞新传》《韩非子书考》《论<资治通鉴>》《中国古代史学家的优良传统》等重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