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校园新闻

校园新闻

大学生“诚信”何去何从

2006年11月15日  09:50 来源:本站 点击: [打印] [收藏] [关闭]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然而对这个基本的做人道理,一些大学生却不知如何实践。
   在校园里,各种原因拖欠学费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新生入学时,为争取延交学费、减免学费和申请助学金等,隐瞒家庭情况;即使的确贫困的,也一边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潇洒”,一边跟学校说家里困难。
   想一想张九精婉拒资助、艰苦奋斗、笑对人生,我们的一些大学生是否会感到一丝良心的谴责呢?
   更加严重的诚信缺失表现是学习上的弄虚作假,尤其是考试冒名顶替,败坏了校风。近几年来,尽管我国很多大学都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来抵制这些作弊行为,如退学、无学位证书等,但都无济于事。考试冒名顶替可以使头痛的同学通过考试,成绩好的同学赚取额外的生活费,看似达到了一种“双赢”的效果,但是诚信对大学生来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代表中国素质教育的程度,可想而知“双赢”方式在校广泛“蔓延”会导致怎样的教风与学风的冲突。
   “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这句口号圆了多少贫困生的大学梦,而银行的助学贷款和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却换来无限心寒,遭遇诚信陷阱。毕业后的大学生恶意逃避归还助学贷款,曾经资助过自己的爱心人士也在自己的脑海中深深地隐去了。
   此外,在一些平常小细节上,如:上课代签到、编理由请假等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校园。
   当今,轻易输于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诚信的地位越来越低,这种状况对我们原本宁静的校园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样一种缺失诚信的环境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有的同学保持诚信,“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可是无情的排挤不久就夺走了这些最初的信念;更有一些同学选择沉默,但也最终逃脱不了“金钱至上‘真理’”的诱惑。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无规矩不成方圆”,首先应该完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其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地指引大学生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成为教育的楷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教师的诚信重构学生的诚信,用学生的诚信构建诚信社会!
   “诚信是荣,失信可耻”,把诚信这两个字刻进我们心灵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快乐。